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政讯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互动交流 >正文

天水古建筑——纪信祠

时间:2021-04-09 来源: 作者: 

  

  29114831g2y7.png

  纪信祠

  纪信祠又称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城区中心北街十字路旁,占地1700平方米,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秦州志》记载,纪信祠始建于元朝,初为成纪县衙,明代改建城隍庙。后经历代维修,形成了现今的规模。祠内有八棵三百年以上的古树、十块碑刻、二十块匾额、明代壁画三十平方米。其中有清初顺治十六年立的“重建隍庙碑记”,记载着顺治十一年天水八级强烈地震对城隍庙的破坏和以后维修增建的事迹。二百多年后的光绪五年,天水南六级地震,年久失修的城隍庙再次遭到破坏,天水诗人任士言还撰写了“重修城隍庙记”。

  纪信祠坐北面南,整体为长方形结构,牌坊临街而立,呈四柱三门,三重檐歇山顶结构,飞檐斗拱,巍峨壮观,牌坊上悬挂一匾,为民国元老于右任所写,字迹大气磅礴。

  纪信,天水人,是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的一位将军,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公元前204年,在刘邦、项羽相持的荥阳成皋战役中,刘邦被困在荥阳城内粮食殆尽,人心慌乱,因纪信长相酷似刘邦,故献计愿假装汉王降楚,刘邦趁机从西边城门出逃。项羽大怒,便将纪信活活烧死,后来刘邦经过几年战争,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为了报答纪信的忠国救驾之恩,追封为“忠烈侯”。

29114831yla8.png

  纪信祠正殿

  走进牌坊,眼前是青砖砌成的拱形门楣,大门通体为朱红色,两侧墙壁上铭刻着邓宝珊将军的手书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正中“精神尚在”四个大字。

  通过大门,是一条长长的通道,两边画廊,红柱排列,常有书画家在这里挥毫泼墨。画廊尽头为四合院,院内古木参天,枝叶繁茂,遮天蔽日。西面为数间厢房,东面为二层楼房,正面为二层戏楼,被人称为“五凤楼”。

  戏楼一直是文房四宝的展馆,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式结构,灰色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翩然欲飞,整座建筑犹如一只体形硕大的鸟,历经岁月的风雨,保持不变的姿势,把整个院落分成了前后两院。

  后院主体建筑主要集中在五凤楼后面、正门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卷棚直廊,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直廊通长17米,宽4米,与拜厅相连,廊下悬有五块清代匾额,拜厅梁上亦悬有“恩湛西陲”“功成汉业”等匾额,共计13块,均为其时秦州人士为感念纪信所题记。

  大殿高出其他建筑,始建于元代,是纪信祠里最早的建筑,为木结构马鞍式单檐歇山顶建筑,窗大,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雕梁画栋,古朴庄重,雄伟壮观。殿里塑有纪将军站像,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殿内西墙上有幅明代壁画——“城隍出巡图”,这幅图是2004年对大殿进行维修过程中发现的,成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寝宫,即为纪信休憩、就寝之地。寝宫内供奉着一尊纪信坐像。

  在高楼林立的闹市,纪信祠犹如一部厚重的古书,记载着这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文/邓书俊)